老读者一定猜出来了,S妈就是孩子读国际化学校的上海妈妈。而这位X爸爸,则是位在香港的家长。
图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亿米君在这里就把香港的国际教育和上海的放在一起来聊一聊,两地的家长看完,不知道会更释然还是更忧虑?还是更看清了方向?
香港本地学校的课业压力偏重,课程设计古板、应试,很多香港家长希望孩子快乐的成长,提早适应外国思维方式,融入外国文化,提前为将来去国外升学做好准备,这些考虑,让大多数香港中产家庭让子女入读国际学校。
而差不多从15年开始,上海的民办双语学校以每年新增6所左右的架势,呈现了井喷式的发展,越来越多中高产家庭也开始选择这种让孩子成为“走得出去又回得来的中国人”的国际化教育路线。
学费
香港比上海便宜得不止一点
香港大约有50多家国际学校,全年学费的中位数大约是港币82,000,也就是大概人民币69,000元。以香港金融业的薪资水平来看,一般AVP(助理副总裁)或VP(副总裁)的年薪可达100万-200万,平均一年八万多的学费相对来说不会造成很大的负担。我们选了两个国际著名的教育集团,比较其国际学校分别在上海和香港两地的学费(注:费用皆为人民币):

▲香港耀中国际学校,图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上海耀中国际学校-世纪公园校舍,图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再来看看“上海民办国际化学校上海K12学校排行榜”前三强的收费情况:
比较来看,小学阶段上海的双语学校性价比不错,但是高中阶段学费持平或反超,学费峰值是位于上海的包玉刚。

▲上海民办平和学校,图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总体来看,绝大多数上海的国际化学校学费远超香港,加上香港国际学校的纯英文环境教学、国际化专业的师资质量、更接近外国的文化氛围甚至全年无污染的空气质量,很多来自内地的香港家庭送孩子国际学校都有“太值了”的感觉。
升学
香港最磨人的竟是面试
虽然市场化的发达,让两地的家长的选择非常多。但另一方面,优质的教育资源总是有限的,所以,香港和上海,也同样是入学竞争最激烈的地方。赢在出生时的“香港升学”
性价比极高的香港国际学校到底要什么条件才能申请入学呢?
1、本地生的学位需求供不应求
香港目前共有大约50所国际学校,加高中总计提供41000个学位。像耀中这样的国际学校,有大约一半港生就读,而像美国国际学校、澳洲国际学校这类国际学校,则以外籍学生为主。
香港国际学校的发展历史久,从最开始满足外籍工作人士的需求到增加本地学生学位的呼声逐渐得到政府响应与实施,给予港生的学位有很大的增加,但依然是需求远大于供给的。
2、最难的一关竟然是面试
在香港,有钱并不等于能买到心仪的学位,申请国际学校最磨人的一关是通过学习的面试。
首先,面试申请的提交往往需要提前一年以上,而目前香港有十几家国际学校甚至可以通过婴儿的出生纸报名,真正的“赢在出生时”。大部分决心送子女入读国际学校的家长都是早早关注各家学校的招生时间,报读至少五家以上各个级别的国际学校,不可返还的报名费已经高达上万元。
其次,香港国际学校尤其看重学生以往的入读经历,这让“一条龙”的国际学校之路在幼儿园,甚至托儿所就已经开始。简单而言,想顺利拿到顶尖国际小学的录取,入读国际幼儿园是一个成功“秘诀”,而想顺利入读心仪的国际中学,入读知名国际小学的经历成为明显的加分项目。

▲图源香港德瑞国际学校官网
最后,对比香港或外国小朋友,内地家长跟孩子一起参加面试时比较大的障碍是语言问题。国际学校要求孩子在入读前已经基本达到“native speaker”的语言水平,很多香港家庭在家里是不会跟孩子说中文的,就是为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最近几年,中文在国际学校越来越得到重视,两文三语的要求既考验孩子,也考验家长,听说不担心英语水平的香港本地家长会专门提高普通话水平来提高好的面试印象。
3、注重孩子的软能力
此外,根据家长们分享的面试经验总结,家长的工作背景、购买学校入学债券的财力储备等现实情况是家长们需要准备的部分,而孩子的逻辑思考能力在面试中也是一个亮点,面试老师会提问一些天马行空的问题,而孩子充满想象力的回答无疑能在面试中脱颖而出。同时,不可忽视的细节是家长与孩子的相处,一个快乐有爱的家庭所表现出来的氛围是能让面试老师们感受到的。
上海家长最愁的是政策变动
经历过幼升小的魔都家长,看完上面的内容,是不是感觉很亲切啊?哈哈,香港和上海两地在“幼升小”简直可以说是“一样一样的”。
总得说来,上海的民办双语学校招考正出现两个趋势:
1、政策影响大
这几年,以魔都双语学校的“幼升小”为例,我们眼看着从16年度招生季的“供销两旺”、17年度的“忐忑不安”,再到今年的热度确实降下来了。
在公民同招的背景下,从今年报名统计数据来看,热度已经明显降温了(幼升小的报录比从去年的3:1降为1.4:1;民办初中的报录比从去年的从1.5:1降为1.4:1)。可见政策的不确定,让一些左右摇摆的吃瓜群众还是选择了更为稳妥的“学区房”。
2、招生战役其实前置了
但另一方面,真正在考学的家长都知道,经历过时间检验和磨合的双语学校,毕竟还是少数,优质资源依旧是稀缺的。
而针对中国籍家庭的双语教育,在上海与其说是“国际化教育”,不如说是“教育领域的消费升级”更合适。对于有此需求的不差钱家长,还是会坚定走这条路。
只是,在变动的政策下,一些学校开始开办自己的幼儿园,“坚定派”的家长,也会早早的选择心仪小学的幼儿园或者往届录取高的双语幼儿园。所以,你觉得升学战的硝烟变小了,其实只是因为战线拉长了。
忧虑
原来最发愁的竟然都是中文
沪港两地,都是精英家长云集,他们都花了好多钱和时间,去追求更好的教育,但最后都发现了再多的钱也买不到完美的教育。上海的政策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必须使用统一的国家课程,这样一方面了确保学生的“中国根”,但另一方面时间上也相当于打了个对折,家长最担心的是“两种语言都学,但是都学不地道”。
其中,一个另家长很头疼的问题就是,与活泼有趣的英文课程相比,一部分学校的中文教学仍延续传统的教育方法,会伤害到孩子的学习热情。
其中,中文教育的改革速度赶不上中文地位的上升速度,这成为了香港国际学校中文教育的一个很大的挑战。在认识的国际学校家长中,最流行的焦虑是孩子的英文水平和中文水平都与地道的外国孩子无异,写起英文作文溜溜的,中文作业却词不达意,甚至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也需要用英语。
这个现象在外国的华人家庭常见,但在很多孩子入读香港国际学校的内地家庭里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家长们曾经或许担心孩子的英文跟不上学校纯英文母语教学环境,却慢慢发现孩子中文水平跟学校的外国孩子相差无异。这让在香港的中文培训老师成为抢手货,重视普通话课程的国际学校成为热门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