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素的校舍两层高,依坡而建。第一层是微型礼堂,只见一群孩子席地而坐,兴趣勃勃地聆听外籍老师讲故事,他着一身businesscasual,口音是英国腔;第二层是教室,总共只有七间,一眼便可望到头。
这七间教室容纳着120多位学生,来自20多个国家与地区。接待我们的招生官讲一口地道英文和粤语,她说自己在这里工作四年多,认得大部分孩子,而那位前台的接待人员则叫得出每一位孩子的名字。
这便是位于香港大埔的挪威国际学校(NorwegianInternationalSchool),它让我想起了美国时下流行的微型学校(microschool)。其特色,正如招生官所言:"asmall,family-likeinternationalschool"(家庭般的小型国际学校)。
球场旁边则是游乐设施,还有专为家长而设的休息凉亭。学校放学时间为下午3点15分,但允许学生在学校继续玩到5点钟,因此专门设此凉亭。
挪威国际学校的“小”更体现在小班教学上。这里每年级只有一个班,每班最多25人,师生约比例为7:1。探访中途正值课间休息,孩子们看到我这个用手机到处拍照的“不速之客”毫不戒备,纷纷和我微笑打招呼。
在教学方面,挪威国际采用IPC(internationalprimarycurriculum)课程,强调探究式(inquiry-based)主题学习。由于是基督教学校,相关宗教内容会渗入课程中(如三年级开始学习圣经故事)。
招生官介绍,小学1-2年级功课很少,每天20分钟即可完成。学校希望家长能利用这20分钟与孩子一起阅读,培养阅读兴趣。
挪威国际的“小”带来如下两大优点:
第一,灵活。在这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相对容易得到满足。在走访途中,不少家长提出学习方面的各类问题,招生官常回应的一句话是:“可以谈”。学校设有学习支持部(LearningSupportDepartment),回应不同孩子的学习特点。爱读书、能力强的孩子可以参加“天才班”(giftedprogram),提前修读高年级课程。
其二,亲切。在这里,不仅学生和老师关系密切,而且家长和学校的互动亦频繁紧密。招生官和家长聊天时提到,一位从事设计的家长听说学校需要设计校服,于是贡献了50个方案;而学校的绘画活动也得到一位开画廊家长的慷慨相助。
诚然小有小的好处,但家长们也需要对如下两点做好心理准备:
首先,中文水平。这里每天有一堂中文课,分高级(advanced)和初级(basic)两班,均采用普通话,前者学习繁体字,后者则为简体字。
提到课程难度,招生官很实在地管理着我的期待:“千万不要和localschool比较,正如不要和他们比较英文”。中文教学采用香港新雅出版的书本,但并不会全面深入去教,更不会死记硬背(比如,抄写挺多也就2-3遍)。
其次,中学衔接。挪威国际学校并非一条龙学校,中学有三条出路:出国、香港其它国际学校(过往案例包括耀中、英基等)、直资学校的国际部(最近案例包括港青基信书院、元朗基督教香港信义会宏信书院)。其中,以升读香港其它国际学校占主流。